2012年“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作为固定陈列展正式在湖北美术馆亮相。从文献的收集整理,到展厅的再造与重建历时四年,它的实现,标志着湖北美术馆向美术博物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整个展览陈列以历史为线索,由“民国美术”(1900—1949)、“新中国美术”(1949—1978)和“新时期美术”(1979—2000)三个部分构成,将隐藏在文献和作品背后广阔而复杂的历史经纬,教育文化、时代变迁一一呈现出来。“这个展览应该说是在中国的所有美术馆当中唯一的区域性美术史固定陈列展,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文献史料不完善,但随着美术馆收藏工作的推进,会不断地丰富”,傅中望说:“这个百年展不仅仅是作品展,还通过一些文物、文献、档案,来表达、重现这一段历史,所以我们上门拜访了艺术家,制作访谈、做记录、做影像,去各个档案馆找历史文献和图片史料。我总在想,这种工作如果不由我们50年代这代人来做,往后是没有办法做的,这是抢救性的研究与收藏。它和我们平时做临时的展览不是一回事,有了这样的东西,这个馆就显得很有意思,有一种力量。”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同样认为“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较好地实现了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的转型,“因为文化部和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也一直在鼓励地方美术馆推出围绕本土美术史的长期陈列。这场耗时4年的展览得到了社会研究力量的支持,应该说长期展览是对美术馆的软实力—研究人员和研究能力及水平的考验。它决定了一个美术馆的未来发展路径”。
撬动艺术生态杠杆
2016年“@武汉”首次由湖北美术馆、合美术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发起并正式启动,至2018年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形成全国瞩目的文化艺术季。2018年“@武汉”以“8+8”的形式,即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合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汤湖美术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东湖杉美术馆8家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艺元空间、剩余空间、佑品空间、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K11艺术村、式外空间COS-J、近觉艺术空间8家艺术机构,以16个各具特色的展览同时呈现的整体面貌亮相。秉承着“@武汉”和而不同的价值导向,坚持当代性、学术性、文献性、包容性和国际性的价值导向,致力于公共城市的建设。
武汉是艺术文化发展重镇,同时也是教育大省,各大院校、艺术机构聚集,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及构建大武汉城市化思维下,为了让武汉艺术资源得到充分发扬,“@武汉”在每年的12月,将“集中展览”与湖北地区全年“分散展览”结合起来,不仅推动艺术生态发展,亦带动地域品牌、国际品牌互惠共赢。一方面体现出了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段,多渠道办文化的自觉,另一方面,以创建共享文化发展的平台,促进湖北整体艺术面貌的集中展示。由此,“@武汉”艺术季开始发挥撬动湖北艺术生态的杠杆作用。
面向世界 交流互鉴
湖北美术馆的三个三年展品牌“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工业版画三年展”“美术文献展”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践行着立足于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的宗旨,在立足于深厚的湖北文化根基和历史文脉的同时,持续关注其艺术类型在当下的发展现状,搭建平台,促进交流。2016年第三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大漆世界:时序”,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美国、越南6个国家的58位优秀漆艺家和7所高等院校教学团队的约300件漆艺作品参展,同时邀请了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以“远近——秦与西汉日用漆器特展”单元呈现了部分湖北省博物馆古漆器藏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湖北美术馆在“大漆世界”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八年,“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也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请进来”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带着“大漆世界”走出去。2019年,第四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将如期举办,同时“中国大漆走世界——湖北美术馆漆艺藏品展”也将继埃及、韩国、德国巡展之后抵达日本,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记者 符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