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景点 >
Jan 28, 2021

湖北美术馆 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

湖北美术馆 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

湖北美术馆外景

湖北美术馆 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

“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水彩作品《武昌司门口》,作者严云开

湖北美术馆 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

“中国大漆走世界——湖北美术馆漆艺藏品展”现场(韩国站)

湖北美术馆 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

“上传者:后人类的副本”展览现场

湖北美术馆 立足本土 面向世界

“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现场

(本文图片均由湖北美术馆提供)

无论从新锐青年艺术家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坚力量,再到激活馆藏资源的研究性展览,还是空间体验的优化升级,湖北美术馆以艺术与文化的不同体验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

2019年1月1日,湖北武汉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雪。应景的瑞雪让坐落于东湖之畔的湖北美术馆显得格外静谧。二楼四个展厅里大型的机械手臂与声光电的酷炫、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观众的猎奇心牢牢抓住。作品“捕食器的函数”正在与互动者共舞——它依靠捕捉互动者的心跳数据,带动灯光的闪烁和旋转飘带的舞动,整个节奏正好与互动者的心跳频率一致,这正是新媒体艺术家郑达的个展:“上传者:后人类的副本”。负一楼的“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记忆中老武汉的景观仿佛只在昨天才见并未走远;三楼的“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立于本土的历史叙事,细腻专业的学术研究,这是只有在湖北美术馆才能看到的展览。

从无到有 砥砺前行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湖北美术馆走过了它的第一个10年,也正是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湖北美术馆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大展格局。

2007年落成开馆的湖北省艺术馆热闹非凡,“观念的形态:1987-2007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变革”展览迎来了数以万计的观众。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的武汉,聚集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人才和当代艺术批评力量。此展也再次唤醒了武汉的美术先锋地位,开启了一座美术馆对这座城市的公众、文化、社会及艺术生态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面对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评价与反馈,湖北美术馆人喜忧参半,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拉近公众与美术馆、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又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专业之路、发展之路呢?回想开馆之时,时任湖北美术馆馆长的傅中望依然记得第八届艺术节的举办引发了他的反思:虽然在开馆之际全国的艺术家几乎都来到了湖北美术馆,但展览一结束,艺术家走了、作品没有了,跟湖北美术馆再没什么关系了,这让他暗下决心,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展览。“就像是一个艺术家,他会有自己的代表作、有自己的艺术符号。美术馆也一样,应该有能代表自己文化自觉、价值判断的展览项目,从而去影响艺术家、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随后,根据美术馆的定位,并在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后,湖北美术馆逐步建立起三年展和年度展的机制。

3年后,即2010年“湖北省艺术馆”正式更名为“湖北美术馆”,回归美术馆的功能本位。建立了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的办馆理念,秉持“展览是兴馆之策,收藏是立馆之本,教育是强馆之路”的办馆思路,形成了漆艺、水彩、工业版画、雕塑、当代艺术以及围绕20世纪湖北美术史专题的6大收藏特色,创建了“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工业版画三年展”“美术文献展”三个三年展品牌、一个“三官殿1号艺术展”年度展品牌、一个艺术季“@武汉”和一个固定陈列展“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自此,湖北美术馆确立了自己的品牌战略方向,奠定了四个不同种类的大展格局。

2011年湖北美术馆作为最年轻的美术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重点美术馆”。这份殊荣的获得给每一位美术馆的成员注入了新的动力和信心,来之不易的背后凝聚着湖北美术馆人的辛劳与汗水、拼搏与梦想。

向美术博物馆转型

收藏与研究对于一个美术馆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展览是美术馆的皮肤,那么收藏与研究则是美术馆的心脏,对于一个年轻的美术馆来说,收藏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而始于收藏,立于研究之上的学术研究性展览更是美术馆在收藏与研究的知识体系背后所体现出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