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设绥远城厅,为绥远将军驻所。1912年改为绥远县,1913年和归化县合并,改名为归绥县。城垣周长1960丈,通称“九里十三步”(以一步五尺计)。城为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面的中央各开一门,门的上面建城楼一座,系二重三楹式样;每个门的正对面,又都各建有“箭楼”一座,系二重式。在四个城角墙上又筑一组二重七楹式的高楼,这就是简称的“角楼”,它陪衬着四面的正城门楼为一个整体。四个城门名称,都是由朝廷命名:东城门名“迎旭”,北城门名“镇宁”,西城门名“阜安”,南城门名“承熏”。在各城门对面的箭楼左右,到各城门的左右两侧(包括便门),建成一个月牙式的半圆城墙,来环卫每面的城门,这就是“瓮城”。如今其著名的景点还有将军衙署以及内蒙古博物馆。
7.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8.黑山头城址
黑山头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正北5公里,是金、元时期的遗址,距今已经有700多年。该古城为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萨尔及其家族居住的主要居住城池之一。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墙土筑。整个建筑呈“干”字状,遗址内有许多琉璃瓦、青砖、龙纹瓦当和绿釉覆盆残片。该遗迹对研究蒙古族的起源、发展及蒙古汗国时期直至元朝早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9.大同城遗址
大同城遗址,位于达来呼布镇区东南19公里处,东南距黑城4公里。大同城,蒙古语称阿格塔音哈沙,意为马圈。清代,蒙古族旧土尔扈特牧民在大同城遗址发现马骨。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额济纳旗多勒贝勒巴依尔莽奈所属马群在此过冬度春,故命名为“马圈城”。由于大同城东北有温都尔波日格城遗址(K749),所以当地牧民称温都尔波日格城遗址为东城圈,称大同城遗址为西城圈。大同城北为古弱水干流,自城南绕经城北,然后向东北方流入古居延泽。古河道宽约500米,大同城位于古河东南岸平缓台地。大同城坐北向南,为内外两重城池,均为夯土板筑。内城东西长64米,南北宽52米,周长232米,残高5-6米,城门开于南墙正中。外城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64米,周长748米。东门宽6米,外有方形瓮城;西城门宽4米,亦有瓮城建制,倾圮较甚,不太明显,呈骆驼形状。内城有一座砖瓦房舍残迹,外城东南也有一片房舍遗迹。
10.红城子遗址
红城,蒙古语称乌兰都日博勒金,即红方城,红城这个名称是后人依据城墙颜色特征附加。红城近似正方形,长23米,宽22米,面积仅506平方米,墙基厚4米,上厚2.8米,高7米,并建有矮城堞。城墙均以土坯砌筑,每隔三层加一层芦苇,以增加墙壁稳固性。红城在居延地区汉代建筑遗址中,为保存最完好城鄣之一。1988年,红城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