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示!在各地推荐申报基础上,经评审专家组评审、评审命名领导小组审议,形成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现予以公示。河北9地入选↓↓↓
河北入选名单
一起了解这些民间文化艺术
石家庄市井陉县(井陉拉花 )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起源于明清,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国内外,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山市滦南县(评剧)
滦南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中国评剧之乡、乐亭大鼓之乡。评剧融合了民歌、秧歌、莲花落、梆子、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等曲调和表演形式创造而成,前身是莲花落,俗称蹦蹦戏,为全国第二大戏种,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皮影 )
皮影也称皮影戏,是冀东民间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作影人是一种雕刻技术,借鉴戏曲的化妆、脸谱和服饰,加以艺术夸张,在操纵者(拿线的)灵活操纵下,与陪唱配合,影人形象生动,唱腔融入冀东方言、叫卖调、哭丧调,表演有声有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秦皇岛市昌黎县(昌黎地秧歌 )
昌黎地秧歌最早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邯郸市涉县索堡镇(女娲文化、赛戏)
涉县是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境内的娲皇宫是我国建筑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的祀奉始祖女娲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华夏祖庙”。涉县被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涉县女娲祭典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涉县赛戏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戏剧,也称排赛、排赛戏,是涉县境内唯一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赛戏表演原始,韵调简单,包括小唱、唱诗、白说等形式,但科白念诵多而歌唱少,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结合较为紧密,被国内的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活化石”。涉县赛戏先后被列入第二批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