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荔枝古道已被高速、高铁和空中航线取代。涪陵长江沿岸遍种荔枝,群众以此增收致富。丰收时节,百姓“破颜”,若东坡先生故地重游,说不定会喜形于色,由衷地来上一段《荔枝新叹》呢! 文/杨爱平 图/聂焱
816地下核工程 三线建设的丰碑
从涪陵溯乌江上行20公里,是千里乌江第一镇——白涛镇。白涛镇乌江边上的金子山,峰峦叠翠,景色宜人。山地上矗立着一根根巨型“烟囱”,向人们暗示着某种神秘。就在这大山深处,隐藏着一道旷世奇观——816地下核工程。
整座山体被掏空。大山四周有洞口19个,道路、导洞等130多条,轴向叠加长20多公里。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总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其主洞高达79.6米,相当于把整个山体挖空后在里面建了一个20多层的高楼。如果将所有挖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这就是目前已解密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时间回溯到1966年,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国家决定,在西南地区建设自主设计的地下核工厂,代号“816工程”。
1966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一支神秘的部队开进了涪陵白涛镇大山深处。从此,白涛的地名从地图上消失,通信地址变成了“重庆市4513信箱”;所有进厂人员严格保密:“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湖南兄弟俩,在这里工作三四年都互不知道,直到一天在白涛街头意外碰面,相拥而泣。
承担工程建设任务的是中央军委直属加强师54师。简陋的营房,夏如火炉,冬似冰窟;掘进的洞体,“五块石头夹一块肉”(即:作业面上下左右及前方都是岩石)。施工现场,光线昏暗,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钻机轰鸣,烟尘弥漫。长达八至十个小时一个班下来,有的战士还没走出山洞,就累得靠着洞壁睡着了;有的劳累过度,倒在地上就昏厥过去。工程先后投入6万多人,用了8年时间,创造了惊世骇俗的人间奇迹。
历时9年的安装工程,这里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来自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顶尖大学生。8层核反应堆“锅底”,直径约20多米,深5米,曾布有2001根核反应工艺管。9层主控制室,安放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1984年,建筑工程完成85%,安装工程完成65%,整个工程建设接近尾声,这个为和平而建的巨大工程又因为和平而停止建设。2002年,洞体解密,816地下核工程终于撩开神秘面纱。2010年,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2018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816地下核工程,中国三线建设的丰碑。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成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随着景区的持续升级打造,816地下核工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文/张正武 图/高建设
历史人物篇
程颐点易与涪陵学派的兴起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岁尾,山寒水瘦,江风凛冽。一艘大船停泊涪州官码头。在弃舟登岸的人流中,有两差役紧跟一位风骨嶙峋的老人,向州署衙门走去。他们从洛阳出发来涪州,风尘仆仆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到达这座陌生的江城。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就是曾任朝廷经筵讲官(给皇上讲课的老师)、官至崇政殿说书的大儒程颐。官差将这位戴罪之身的老人交给涪州地方官监管,即返回复命。史称程颐因朝廷党争受人攻讦,被“削籍窜涪州”。“削籍”即革职罢官;“窜涪州”即流放涪州。
程颐落难涪州,幸好有门生涪州人谯定陪伴左右。即寻得北岩普净院,并在砂岩上开凿“点易洞”,在此授徒讲学,潜心注《易》。公元1098年,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的黄庭坚到此拜访程颐,为其讲学处题名“钩深堂”。涪陵神奇的山水、尚文重教的民风,不仅洗却了程颐胸中的郁闷,而且让他智慧火花爆发,文思泉涌。谪居三年,他不仅完成了理学代表作《伊川程氏易传》的写作,还培养了大批理学传人,为涪陵学派奠定了坚实根基。
据《宋史》《宋元学案》《四库全书》等载,宋代理学有七大派系,即洛中本系、剑南系、永嘉系、蓝田系、湖南系、吴中系、涪陵系。其中涪陵系的骨干学者有谯定、刘勉之、胡宪、张浚、尹焞、冯时行、度正、阳枋、阳岊、张栻、吕祖谦等。单是谯氏门人和再传弟子就有两百多人。涪陵学派兴盛了两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