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断,我也想传承,可是没有人学。”郭燕青印象中最后一个学手艺的年轻人是2013年来的,三年后还是走了,“吃了苦收入还不高”是主要原因。
入行37年的郭燕青觉得,虽不能再指着这门手艺吃饭,但作为爱好还是不错的,“现在谁来找我请教,我都欢迎。”而北京宫灯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后,还有了去参加京交会等展会的机会,也让北京宫灯和美术红灯厂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重视。
此外郭燕青想着,以后美术红灯厂能办个宫灯博物馆,能让市民体验制作宫灯。
翟玉良也承认宫灯大规模生产不实际,他退休后热心于“非遗进校园”活动,到中小学给学生讲讲宫灯历史、制作工艺,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宫灯。
去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请翟玉良传授宫灯制作技艺。学员是从社会上通过考试选定、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通过三个月的系统学习,毕业时每个人做了一盏宫灯,还集体制作了一个直径80厘米的走马灯。翟玉良对学员的水平比较满意,“达到了入门水平,时间长了积累多了,他们的手艺会越来越好。”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杨慧子,师从翟玉良学习传统宫灯制作,“宫灯汇集了光影变化,榫卯结构,手工传统制作技艺非常有吸引力。”杨慧子认为,一方面,需要传承传统宫灯的制作技艺,另一方面,设计师也需要和传承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她已经做出了尝试,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宫灯技艺源于民间,最终要回归民间,这门手艺不会断。”翟玉良说。
■ 专家说法
传统技艺传承还应融入现代生活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以北京宫灯制作为代表的北京技艺,在2006年就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久负盛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北京宫灯在其实用价值之外,还代表着传统文化。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表示,灯文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年节,北京传统的灯彩活动主要在元宵节举行,后来逢盛典、新婚、寿辰、节庆等喜事也都张灯结彩。灯彩成为祥瑞吉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对幸福未来的向往。
对于北京宫灯技艺的发展,高巍建议,北京宫灯可以与时俱进,传统技艺结合新材料、新技术,主动适应市场,传统的东西也应有时尚的一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传承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彬 实习生 许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