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坛主要采用种植本草和水晶包埋标本的方法,如六味地黄丸花坛就种了地黄、牡丹、泽泻、山药、山茱萸、茯苓六种药用植物。对于名方中一些用根入药或不适宜北方户外栽培的药材,比如半夏,园区定制了专门的有机玻璃包埋标本,把植物干燥脱水再进行包埋。
■ 对话
百草园设计师 刘国栋
冷藏杏花花期延长到5月
新京报:设计这样一个中草药花园,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国栋:主要想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草药是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本次世园会又在中国召开,所以我们想进行一个集中展现。
新京报:园区是如何筛选展示植物的?
刘国栋:园子里有近500种中草药,我们会筛选更多观赏价值高、花期合适的中草药进行展示,其中有六到七成植物是开花的。除了漂亮的中草药,我们还带来了比较罕见的药用植物,比如生长在沙漠中的芨芨草、沙棘、肉苁蓉等。
新京报:在设计景观时,你们如何表现中草药的特色?
刘国栋:我们把中医的理念、典故、应用融入景观之中。比如杏林春暖景区,对应的是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给人看病从不收报酬,只让患者去园子里种树,慢慢地大家种出了一片杏林。之后董奉用这些杏子换粮、用粮食救济平民,大家就称赞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大夫“杏林高手”“杏林春暖”,杏林也成了中医药界的代称。
新京报:怎么确保园区里植物的状态适合观赏?
刘国栋:事先进行了一些人为的控制。延庆气候比较寒冷,一些南方的中草药不容易生长,就在温室中培育,开园后再移栽;一些两年生植物,比如板蓝根,当年的种子开不了花,就提前两年进行培育;为了打造杏林景观,让杏花开放的时间延到5月份,采用了冷藏的手段。整个园区从前期设计、准备到建设完成,花了两年半时间。
百蔬园
300多个品种筛选出“大菜单”
除了在炒锅里翻滚,蔬菜还有哪些新玩法?除了果腹还能有什么用途?在世园会展览史上第一个将蔬菜作为景观素材的独立展园百蔬园,记者看到了蔬菜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
【看点1】
央美手绘三个月 储能罐变身“网红”
沿着园区南路走,两个身着卡通“彩衣”的巨型罐子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走近细看,罐子上两个菜篮子满载着抽象的白菜、南瓜、青椒、茄子等蔬菜。
两个卡通罐子所在的位置便是百蔬园外的东侧。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个漂亮的艺术建筑,其实是功能性储能罐,专为一旁的室内蔬菜展馆储水用的。
为了贴合百蔬园主题,与园区景观相得益彰,中央美院的艺术家团队利用圆柱体罐子,历时3个月、十几人纯手绘完成了一组3D立体菜篮的艺术景观。开园以来,这里也成为百蔬园最佳拍照打卡地之一。
【看点2】
使用垒土新技术 植物也能“飞上天”
进入百蔬园的五彩玻璃制成的展馆,左侧几棵植物悬吊在空中,它们没有使用任何花盆一类的装盛用具,而是被圆圆的绿色“土块”包裹了起来。
这些会飞的绿色“土块”有一个可爱的名字——“飞一般的垒土”。据工作人员介绍,垒土其实是一种活性纤维培养土,主要以秸秆、棉花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添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基,然后进行固化塑型而成。
垒土的绿色则来自于无数的苔藓类植物。工作人员解释,除了美观,它们能够帮助“土块”提高通气性、保湿性和排水性,更加适合植物栽培。
【看点3】
进入栽培大工厂 蔬菜也有科技含量
展馆内有一个封闭小屋,屋内成排的植物被蓝紫色光照射培养,仿佛误入科幻片拍摄现场。
原来,这是一个约200平方米的人工光植物工厂。人工光源为LED,3层的立体栽培架上,种植着奶油生菜、橡叶生菜、散叶生菜等绿色、紫色蔬菜。
据工作人员介绍,栽培架上持续供应循环流动的营养液,保证植株根系吸收养分。密闭空间内,计算机将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以及营养液等要素实现高精度的控制,体现出现代化高效农业特色。
展厅内还分别设置了番茄和彩椒的工厂化生产展示空间。橙色、紫色、白色、红色、黄色……色彩丰富的果实垂挂在鲜绿的叶片之间,甚至有游客感叹“这是不是假的啊?”
工作人员介绍,此次百蔬园展出了一个200多个品类的“大菜单”,从300多个品种里经过多次筛选确定而来。(记者 吴婷婷 戴轩 马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