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商城——就是一部经典的史书,是古往今来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的商埠,历史上是滇黔于沪汉之间水运的必经之地。早在元朝末年,已成为湘黔边境的大墟场,明清时期更成为湘西南扼守湘、黔、桂、川、滇物质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省通衢”,商贾云集,店铺如林。
据考古专家考证:洪江古商城先后拥有20家钱庄,7家银行,18家报社,8大油号,10大会馆,44个经商码头,60多个寺、庙、宫、殿、堂、馆、祠等宗教场所。目前上百个店铺,近千家作坊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目前中国独一无二“明清古商城”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洪江古商城的十大会馆统领商界,不仅承担了经济组织的职能,而且还行使了政权组织的作用,一些市政建设和公益事业竟是由商人来经营和管理。
公元1662年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商业形态在这里已初具规模,市场呈现良好运行机制。各民族商人在这里安居乐业,辛勤耕耘,多介质传承文明,全流程创造价值发展成为中国大西南最繁荣的商业重镇。
在洪江古商城,世世代代的湘商,凭借沅、巫两水交汇的便利条件,将湘、黔、桂边区的速生优质的用材林以及带有当地鲜明特色的土特产品汇集于此,再顺江而下,直达长沙、上海以及赣、鄂、徽、苏等各埠,同时湘商又把江浙等地的丝绸布匹、食盐、瓷器等日用品和各地先进的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转运到洪江古商城,然后分销到周边各省,互通有无,使洪江古商城逐渐发展成为大西南货物贸易吞吐枢纽和金融划拨中心其货币流通量仅次于省会长沙。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鼎盛时期,仅洪油业就达17家之多,运出桐油二十万担以上,值七百万银元。还有力带动了木桶业、裱糊业、运输业和其他商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洪商的富裕程度直逼长沙,百万身家数十计,全城四万人左右,经商营业者竟达半数。这个比例在国内首屈一指,令人叹为观止。洪江商人倾力置产,致资累达巨贾,而散财以济人困顿,斥千金亦无吝啬,其乐善好施之名,声闻于八方,慷慨重义,德量远胜于他乡耳。
洪江古商城是一座用完整的商业语言来诠释其历史与发展的商业古城,一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湘商秉承流通产生价值的思想理念,大胆突破了重官轻商、重农抑商的传统束缚,开拓创造了亘古未见的商业奇迹、良性和谐的发展脉络,构建了中国商业文明的标志体系。
洪江古商城是一个望远镜和万花筒,透视它可以发现这里既有高大上的阳春白雪,又有世俗市井的下里巴人。一个小小的山区古城仅平面自媒体就多达十八种,足见其包容并蓄,广开言路,市场交易信息量庞大,直到现代也不落伍。充分彰显了中华商业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商业文明的地理标识。
4、湘商文化 ·远古流芳
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内陆地区的水上运输逐渐萎缩凋敝,洪江古商城的地位与昔日的繁荣均成为历史。大部分的经商建筑沦为民居,隐匿在城市的深处,特别幸运地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和当代中国大规模旧城改造拆迁,崇商的祖先也因此为后人保留下一份完好的商业文化的遗产。
商业的技巧在于把适销对路的产品从它富庶的产地带到能够高价卖出它的地方去,货物能畅其流则财源广进。贸易的原始精神自然带着俭朴、节约、节制、勤劳、谨慎、安分、秩序和纪律的精神。节用有余、量入为出、防范风险成为洪江古商城商人们的职业操守。